在毕业一年半以后,张凯宁拿到了“联想之星”的投资。
2008年的9月份,张凯宁参加了联想之星一期班。这位中科院深圳先进科技研究院(以下简称先进院)的处级干部也很想把“平时的知识变成产品”,他恰恰是柳传志特别想“转化”的人。他还记i面试时柳传志问他的问题:如果我们投资你,你会离开科学院去创业么?他的回答是:I DO。
2007年的冬天,联想控股柳传志打算死磕一件事情,把“科学家变成企业家”。就在当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和柳传志在十七大会议期间进行了一场讨论:是否可以通过举办“抗大”的方式实现“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转变。无论是路甬祥这位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学术机构的掌门人,还是从这个机构里走出来的最成功创业者柳传志,都寄望于这所“抗大”能解开他们的心结:希望能把更多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这就是联想之星的由来,他们都希望这能在中国的科技型创业人才中放上一把火。
2008年6月份,联想控股和中科院就宣布联合启动“联想之星”创业CEO培训班计划。这个由联想控股主导的“创业抗大”,主旨就在于用“创业培训+天使投资”的方式,探索一条高科技企业成长的道路。
2008年的张凯宁来“联想之星”班时,手里只有一个和医学检测相关的芯片实验室项目,对创业该是如何还没有个整体的概念。而他和其他已经创业多年的同学们,都不知道“联想之星”是什么。事实上联想控股内部对此也没有答案:天使在中国很少,机构型的天使更是前无古人。
“我们在接受培训,联想之星也在这个过程中完善团队、模式等等。”张凯宁说。
“我们内部对天使怎么做是有争论的。”联想控股高级投资经理陆刚说,从起步到现在很多东西还在慢慢明确过程中”。柳传志希望一年后联想之星能真正找到“做天使”的感觉。
“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去上联想之星CEO培训班,张凯宁说自己还是带着问题去的,“想系统学习一下创业的知识”。但事实上当时的张凯宁对创业会碰到何种问题,只有一些模糊的感觉。
然而这对联想控股而言也是个新课题。
O事实上,这也是联想选择从中科院开始做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张凯宁看来,联想之星的课还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是根据调查设置的课程”。最初的教材,是把创业企业“创业各个阶段的烦心事”整理归纳之后形成的。这10次总共53节的课程,联想控股内部为此九易其稿。但每一期的课依O讲得非常辛苦,随着联想之星的发展,课程内容仍需要不断修改。
比如与一期相比,联想之星二、三期招生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反转”,其三期班不得不依据企业发展阶段而分成两个班。“扩大化”是联想之星必然会走的一条路,联想之星二期班就出现了非中科院背景的社会企业。这是柳传志的愿景。
“路甬祥院长早就指示过要与地方合作。”柳传志指出,联想之星并非一个封闭的班,就像联想之星并不只属于联想控股一样。
“如果没有联想控股的整体实力作为支撑,这一计划很难实行。”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唐旭东说。去年9月,联想控股公布新战略,"联想之星"是其新战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联想之星,柳传志提出“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联想控股为此调整内部结构,联想之星所属的“孵化器投资部”与战略投资部、资产管理部并列为联想控股的三大业务部门,其内部又分为培训部和投资部。这个新成立的部门由9个人组成,唐旭东“兼任这个团队的总经理”。在联想控股内部,“本来就没有几个副总裁”。柳传志说。
张凯宁从联想之星毕业时,把自己的“毕业作品”和最初报名时提交的商业计划书做了一个对比,“如果说最初我看到的只是一个模糊的梦的剩那时我已经明确了清晰的实现路径了”。
类VC“打法”
参加联想之星,张凯宁也冲着投资去。“对我们来说,联想之星是最理想的投资人。”所以当时和班里的辅导员沟通时,张凯宁就直接说:如果你们不投资,我们再去找其他投资人。
在联想控股的下一个5年规划中,为联想之星专门配置了一只4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用于投资“初创期甚至还未正式成立的企业”。5年内投完后联想控股还将设立新的基金,而上一只基金所收回的资金也将进入再循环。
然而作为一家机构,怎么做投资?国内不要说机构投资人,甚至连天使投资人都不多。联想之星也在逐步探索模式,此前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联想方面坦诚:目前仍有很多打法是沿用了VC的做法。比如在对项目的判断上会借助于联想投资,对一些以前没有积累、短期内又很难学到的知识,“我们会向联想投资和弘毅的专家咨询”。担联想之星CEO特训班教育长的周自强说。
与一多半的同学不同,张凯宁的公司当时仅仅在酝酿中。所以在那一年的学习结束后,他没有拿到投资。“其实联想之星并没有设置硬性的要求。”但他有自己的想法:拿出自己的样机后再去寻求融资,会否能提高谈判筹码?一年半后如愿以偿。与他情况相类的还有将近10家企业,联想之星在持续跟踪毕业学员很长一段时间内做了投资。
这只偏好于“几百万体量”的天使基金,并不只局限于参加“联想之星”CEO培训的项目。朱晓宁今年5月才回到国内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而他在今年9月也才加入联想之星期班。而他的项目恰恰是联想之星第一批所投项目中的一个。
一个圈子
“我们所有同学的感情都非常好。”张凯宁说,因为相似的背景,“我们的友谊是加速度发展的。”
这首先体现在了互助友爱。 当时张凯宁的公司打算出样机,但这个此前专注于医疗诊断芯片研究的人却犯了难:他对怎么能做出生产这种芯片的机器一无所知。
正当他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个同学主动提出要帮忙”,对方说只要把大概的架构告诉他就可以去做设计。原来这位同学是搞航天项目的,对这类基础设备的设计、制造了然于胸。加之航天项目对成功率要求非常高,所以张凯宁最后用了最短时间、最少的成本做出了自己的样机。
这只是张凯宁的一部分收获,“课堂上的沟通、交流,非常有用。”那些已经开始创业的同学所遇到的问题,“为我扫了盲”。这其中包括核心团队该如何建立,如何设计股权架构以便既能顾及中科院的利益、又能让创业团队有足够的积极性,产业化过程中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还有“和投资人该如何相处”等等问题。
正是这样一种气氛更有力地把张凯宁推向了创业之路。这也是联想之星期望的,他们从第一期开始就开始张罗联想之星同学会。
后来者张凯宁当时还没有遭遇这些问题,但如今在碰到这些问题时,“我现在还时不时会把当时的课堂笔记拿出来看一看。”他说,与独自上路的人相比“我们会相对不孤独”。
就在联想之星二期班的毕业仪式上,很多人的愿望都是“一路相随”。
(责任编辑:刘瑞刚)